浅谈“知行合一”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陈继国 来源: 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1-06-21 点击数:5271
摘 要:当今世界,经济互动、技术渗透、思想碰撞、文化交汇,交融复合发展成为时代潮流所趋。作为打基础、利长远的小学教育阶段,推动“知行合一”思想和语文教学有机融合发展,可以推动学生动手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全面提升,促进国家创新能力腾飞。文章从“知行合一”思想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意义入手,对其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论述,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应用之路,以期推进小学教育办学质量提高,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知行合一”;小学语文;应用
一、 引言
当前和平发展是世界主题,表面上风平浪静、海阔安澜,实际上暗潮涌动、险象环生。各国在市场、环境、资源等方面群雄竞逐,寄希望于提高综合实力占得发展先机,钻研科学技术立于不败之地,需要加大投入、培养人才、创新探索,创新能力需要多种学科综合素质培养。语文这门学科,是所有学科的根基,可以说是“百科之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强化日常训练、推动能力提升,让学生劳心劳力、手脑并用,实现以知促行、知行合一,方能培养“文武双全”的高素质人才。
二、 “知行合一”思想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意义
(一)基本内涵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是正式提出“知行合一”思想的第一人,“知”即思想意念、科学素养,“行”即实际行动、动手能力,强调要处理好二者关系,实现有机统一,方能称为“善”。但是他认识局限、主观唯心,认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不符合实践与认识的普遍规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运用唯物辩证法原理,将二者关系进行匡正,明确“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提出教學要密切实际生活,学生是实践的主体,加强学生实践锻炼,实践的目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等一系列重要论述。
陶先生的谆谆教诲,对小学语文教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要摒弃理论脱离实际错误做法、走出大脑脱离双手的误区陷阱,在专业知识传授、课堂答疑解惑中让学生“听得懂、学得会”,在自主研究学习、实践能力提升中让学生“用得好、干得棒”,在劳力时坚持劳心、在动手中坚持动脑,促进学生道德品性、知识水平、实践能力全面发展进步。
(二)重要意义
“知行合一”思想能够促进学生主动思考。通过在实践中使用所学知识,激发小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如用新学的词语来造句,用雕刻语句来打磨语言,用文学作品来表达情感等。通过“用”去思考,通过思考去“用”,可实现知与行的良性循环,达到以学促用、以知促行的目的。
“知行合一”思想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指出所学知识的“用处”,然后再实施课堂教学,就会对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暗示,树立健康向上的求知导向,使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体验到成功运用的喜悦,自然而然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知行合一”思想能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只有实实在在地学、踏踏实实地用,语言学习的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才能融会贯通、全面掌握、逐步提高。只有在教师科学引导下,学生把语文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去,才能让能力与日俱增,使兴趣全面迸发,促进素质全面提升。
三、 “知行合一”思想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紧迫性和现实性
生活中有的学生考试成绩棒,但实践能力差。原因在于知行割裂,无法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因此,将“知行合一”思想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同时共同的目标任务,使二者融合具备了可行性,为提升学生素质、改进小学教育、助力创新发展提供保证。
(一)“知行合一”思想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紧迫性
1. 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前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思想观念和文化生活深入融合,技术进步和国民教育相互完善,加强学生科学素质和实践能力建设,推动“知行合一”思想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坚持从基础着手,从“娃娃们”抓起,有利于打破填鸭式教育模式束缚和羁绊,解放孩子天性、倡导手脑并重,让创新精神根深蒂固,让实践能力日渐精进,推动教育全面进步和人才全面发展。
2. 各国竞技比拼的不二选择
竞技依靠实力,比拼呼唤创新。中国经济步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际国内双循环发展阶段,需要创新能力作为坚强后盾、稳定全局,需要创新人才作为雄厚基础、科研攻关,需要创新精神作为不竭动力、永攀高峰。将“知行合一”思想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把增进文化素养、提升实践能力融入国民教育初始阶段,为综合实力较量和竞争力比拼增加权重、提供支撑。
3. 培育时代新人的有效路径
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必须坚持为党育新人、为国育英才,政治方向决不能跑偏。在人才培养中,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共同推动人才综合素质提升,知行合一、学用并进,共同服务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深厚滋养培养爱国情怀、润物无声增强社会责任感、永不懈怠强劲创新精神、持之以恒提升实践能力,在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培养可堪历史重任、担当复兴伟业的时代新人。
(二)“知行合一”思想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现实性
1. 义务教育强基固本是前提基础
产业转型需要人才支招、发展提质渴望人才献计、环境整治呼唤人才谋略、抵御风险亟待人才出力,完成新任务、战胜新挑战都需要创新人才。义务教育特别是小学教育要打牢根基、固本培元,不仅要悉心教授文化知识,培育“幼苗”茁壮成长,还要让学生具有家国情怀,提升手脑结合技能,促进学生全面进步和健康发展。
2. 传承民族传统美德是重要环节
爱岗敬业、诚信友善、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世代传承、不可或缺的传统美德。对于小学生而言,正处于“蹲苗”期,深入学习、潜心钻研,才能结出丰硕成果,实现人生价值。“知行合一”思想初衷,在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素养,培养勇攀高峰的优良作风和革新突破的钻研劲头。可见,二者在继承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方面高度契合、一脉相承,将造就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兼备的创新型人才。 3. 鼓励创新突破是永恒主题
创新是时代主题、突破是永恒基调。“知行合一”思想注重培养创新意识,重视激发创新能力,通过总结经验、转变思路、积极探索,促进了创新意识觉醒和探索精神培养。将“知行合一”思想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有利于培养崇尚科学、攻坚克难的创新精神和拼搏劲头,为国家兴盛提供动力支持。
四、 “知行合一”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之路
近年來,小学教育面貌发生了格局性变化。但潜力依旧巨大、水平有待提升。我们要更新教育理念、丰富教学手段、增强学习体验、强化动手实践,推进“知行合一”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广泛应用。
(一)更新教育理念,凝聚时代精神
思路决定道路,眼界决定成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破除“一亩三分地”“画地为牢”的错误思想,牢固树立“大语文”的教育理念,鼓励学生将课堂上语文学习的规律方法,在实践运用中不断深化拓展,使课上知识学习与课外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有机贯通,让自然走进学校,使社会融入班级,把生活带上课堂,让语文学习实践深度融入社会生活。同时,教师还要给学生自主安排学习的自由度和选择权,把学生喜闻乐见、活泼有趣的事物引入课堂,让他们投身语言实践情绪激昂,培养兴趣爱好积极向上,洞悉实践方法了如指掌,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语言学习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日积月累,方能滴水穿石。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提供更多的语文实践形式,通过日常教学,增加学习互动。比如,在汉字教学时,可以讲解汉字由来和在古代的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汉字,可以通过组词和造句方式,让学生学习使用汉字,自觉运用到生活和学习中。在阅读教学中,在完成教学任务基础上,给学生“开小灶”“吃加餐”,鼓励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阅读与课文内容有关文学作品,将读后感、观后感用笔记录下来。还可以把语文课变成朗读演讲大比拼、故事笑话群英会、学习交流大讨论,拓展学习形式、丰富活动载体,不断提升学生语文学习和实践能力。
(三)增强学习体验,提升效果质量
学生是国家主人,是未来希望,不能蜗居桃花源只读“圣贤书”、不辨时代春与秋罔顾“窗外事”,要如饥似渴吸收前沿知识、独立风骚勇立时代潮头、身心投入感受风云变幻、鞭辟入里拥有独到见解,通过校园广播引导、技能竞赛比拼、演讲比赛竞技、纪念馆参观、博物馆游览等方式,砥砺品质、强壮筋骨、挺起脊梁,做到学思践悟增修养、以知促行提能力。通过实践小组、企业参观、社区服务等方式,让学生耳濡目染学有所得、言传身教观有所感、躬身实践劳有所获,提高学习语文自觉和兴趣爱好。
(四)强化动手实践,鼓励自主学习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鼓励学生舍弃外力自主思考、破除干扰独立解决问题。要强化亲自上手、自觉实践,对于学生参加能力竞技大赛中设计方案的推陈出新、机器人比赛中最终产品的独特风格、建模小组竞赛中解决问题的奇特方式,都要给予充分肯定和积极支持,培养求实精神,拓展思维深度,提高动手能力,倡导创新突破。要鼓励自主学习,分析问题的思路开动脑筋想、解决问题的途径大胆设想找、完成任务的方法小心求证寻,通过沉浸式学习,强化语文学科知识积累、能力提高。
五、 结语
推进“知行合一”思想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矢志不渝接续奋斗。我们坚信,只要语文教师众志成城、合力攻坚,学生家长理解支持、团结互助,小学学生时不我待、奋勇争先,国家未来可期,中国巨轮将行稳致远。
参考文献:
[1]李敏.“知行合一”思想观照下的大学生诚信教育问题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究,2015(3):115-119.
[2]郑美羡.探究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提升学生综合素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9(43):6-7.
[3]袭祥升.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的渗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1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