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过低,请换最新浏览器或改成极速模式 (请下载最新浏览器)
   当前位置 > 首页 >美术论文>茶具咖啡具陶瓷设计中公共性艺术设计语言的运用

茶具咖啡具陶瓷设计中公共性艺术设计语言的运用

作者: 秩名 来源: 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8-10-09 点击数:3429

设计最重要的是, 怎样让想法融入社会中去……设计师将对社会的理解和洞察转化为想法, 设计才能展现出来。因此, 在今天, 一个能够转化成视觉...[全文]

  摘   要: 对精英文化符号的借用、建筑语言的借用、非线性思维等设计语言, 以相应案例即日用陶瓷经典作品具体进行阐述, 重点分析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时期, 西方设计师通过这些设计语言来体现公共性观念的创作与实践及其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 设计语言; 精英符号; 建筑语言; 非线性思维;
 


 

  Abstract: 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 borrowing of the elite cultural symbols, the borrowing of architectural language and the non-linear thinking design language in the corresponding cases, namely the daily ceramic classic works, with emphasis on analyzing the periods of modernism and post-modernism through which the Western designers embody the cre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concept of publicity and its impact.

  Keyword: designing language; elite cultural symbols; architectural language; non-linear thinking;

  一、引言

  王受之先生 (1946—) 在《世界现代设计史》中提到, 艺术上的现代主义运动与设计上的现代主义运动具有非常不同的地方, 在于艺术上的现代主义主要是向传统的理性观念和现实主义挑战, 以宣扬个性和弘扬自我为己任;而设计上的现代主义旨在改变以往设计为权贵服务的方向, 以为广大人民服务为己任[1]316。虽然站在文艺学的角度, 追求艺术创作个性、强调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凸显艺术家不同于公众的现代主义时期, 不可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公共艺术, 但是站在设计学的角度, 现代主义运用现代设计语汇, 生产出服务公众且功能良好的产品, 其公共性的体现不言而喻, 即便现代主义本身到后来也变成了贵族化、精英化的象征[1]16。

  对于反现代主义的后现代主义, 孙振华先生 (1956—) 有这样的理解, 他认为, 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出现, 给西方艺术带来了转折性的变化, 直接催生出当代意义上的公共艺术[2]。无论是安迪·沃霍尔 (Andy?Warhol, 1928—1987) 的“人人都能成名15分钟”, 还是约瑟夫·波伊斯 (Joseph?Beuys, 1921—1986) 的“人人都是艺术家”, 都确确实实降低了艺术的高度, 改变了现代主义中个人主义、精英主义的话语方式, 调整了公众与艺术家的关系。本文着重探讨在这两个时期中, 公共性艺术设计语言在日用陶瓷设计中的运用, 分析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设计师是如何在日用陶瓷的设计中体现公共性观念的。

  二、精英文化符号继续借用

  1.《芭蕾舞》茶具设计:舞蹈语言转化成固态语言分析

  《芭蕾舞》 (Ballet) 茶具是现代主义时期的作品, 罗森塔尔 (Rosenthal) 公司出品, 设计者为汉斯·古格洛特 (Hans?Gugelot, 1920—1965)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王建中先生 (1955—) 认为现代陶瓷设计在“使用”功能制约下越来越强调艺术形式的美, “使用”已不是设计的全部[3]59。设计者摆脱了传统咖啡具形式的束缚, 着重对茶壶的底部进行了艺术处理 (见图1、图2) 。

  图1《芭蕾舞》茶具[3]59

  图2《芭蕾舞》茶具[3]附录页

  芭蕾是欧洲古典精英文化, 设计者捕捉到其最美、最动人之处为舞者的足尖, 将其借鉴并运用到茶壶底足的设计当中。4只抬起的底足, 不仅使观者联想到优雅的芭蕾舞者立起的足尖, 而且改变了观者对茶壶的空间感受。底足浮雕式?发散的纹路犹如芭蕾舞裙上的褶皱, 同时与壶嘴和盖钮的设计语言相呼应, 使得整体形式和谐、统一。

  该款茶壶的壶体沿用了现代陶瓷设计追求简洁、几何的形态——曲线与直线的混合形。柔和圆润的曲线向底部完美的过渡, 增加壶体稳定感的同时却也不失轻盈感。壶嘴与把手巧妙地与壶体下部的曲线相衔接, 使整体形态协调、完整。盖钮设计采用了人们最喜爱的圆形形态, 方便使用的同时还增加了些许的俏皮感。设计者将动态的舞蹈语言转化成静态的茶具设计语言, 将过去只能由精英欣赏的芭蕾艺术从舞台移至公众的餐桌上来, 供公众消费。用设计语言将精英符号大众化, 从而表现设计师在现代主义时期的公共性观念。

  2.《丑角》咖啡具设计:戏剧语言立体化设计分析

  ?《丑角》 (Clown) 咖啡具是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过渡时期的作品 (见图3) , 设计者为科林·罗森 (Colin?Lawson, 生年不详) 。王受之先生认为, 娱乐性是后现代主义非常典型的特征, 它反映了经过几十年严肃、冷漠的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垄断后, 人们企图利用新的装饰细节达到设计上的宽松和舒展[1]324。

  图3《丑角》咖啡具[3]98

  设计者吸收了法国哑剧中“丑角”的形象与色彩, 运用到咖啡具的设计当中, 赋予了产品幽默感。丑角在哑剧中凭借其滑稽搞笑的形象深受人们的喜爱。设计者提取丑角身上趣味性强的红、白、黑这3种颜色, 以线条的形式组合成图案, 使观者感到新奇与愉快。咖啡壶的壶体以椭球形为基本形态, 壶嘴与把手连接壶身的肩部与腰部, 圆环形的把手为咖啡具增添了几分俏皮感, 又因为壶嘴与把手的位置偏高, 为造型平添了些许跃动感。值得一提的是盖钮的设计, 设计者放弃了中规中矩的安装方法, 选择将精巧细致的盖钮以斜装的方式安放在壶盖上方, 与饱满、丰润的壶体形成鲜明的空间体量对比, 易使观者联想到丑角的小帽顶。

  王建中先生评价, 这款咖啡具反映了将生活情趣与艺术创造相结合的设计观念[3]98。设计者提取戏剧中最具特点的色彩和服饰语言, 将其转化为设计元素, 运用艺术手法表现在咖啡具上, 把过去只能在剧院被少数人欣赏或者说被少数人感受到的欢乐气氛带到千家万户中, 使广大的公众也能享受充满着欢声笑语的生活。这也是公共性观念的具体体现。

  三、建筑语言的借用

  1.《格罗皮乌斯茶具1号》:功能改造设计分析

  《格罗皮乌斯茶具1号》 (TacⅠTea?Pot) 是沃尔特·格罗皮乌斯 (Walter?Gropius, 1883—1969) 在1969年设计的作品 (见图4、图5) , 被称为最美的茶具。

  图4《格罗皮乌斯茶具1号》[3]51

  图5《格罗皮乌斯茶具1号》[3]附录页

  作为包豪斯 (Bauhaus, 1919—1933) 的创始人, 沃尔特·格罗皮乌斯以功能性为主导的设计原则在这款茶具上表现得十分明显。人体工程学在20世纪60—70年代有相当显着的发?????????展[1]228, 他在设计这款茶具时就分析了人手在注水过程中手指的位置, 发现大拇指会自然地保护茶盖使其不会掉落, 由此改变了盖钮的设计。将盖钮从中间位置移至把手一方, 回转形盖钮与把手在视觉上连为一体。该结构上的小小改动, 改变了人们以往提握茶壶的方式, 使之更加方便、适用。重心的降低增加了稳定感, 连为一体的壶盖和把手与上翻的壶嘴在视觉上达到平衡, 符合立体构成中形式美法则。该茶具还体现了形式美法则的另一条原则——对比与调和。直线与曲线的对比;盖钮与把手营造的空间与茶壶体量的空间对比;黑白的颜色对比, 产生活泼表现力的同时, 也调和了整套茶具的形态与颜色, 使之和谐统一。

  王受之先生在《世界现代设计史》中提到, 沃尔特·格罗皮乌斯的设计思想一直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和社会主义特征, 他一直希望他的设计能够为广大的人民服务, 而不仅仅是少数权贵服务, 他希望能够为社会提供大众化的建筑、产品, 使人人都能享受设计[1]139。该款茶具采用了简洁明了的造型, 将建筑设计的逻辑结构运用在茶具设计中, 达到了具备良好使用功能的效果, 完美的比例增加了茶具美感, 整体造型适于大批量生产, 体现了沃尔特·格罗皮乌斯“设计为人人”的公共性观念。

  2.《比萨》咖啡具:古为今用价值再造设计分析

  《比萨》 (Pisa) 是20世纪80年代由卡洛陶瓷公司 (Calro?Ceramics) 出品的咖啡具 (见图6) 。设计灵感来源于比萨斜塔 (Torre?pendente?di?Pisa) 。

  图6《比萨》咖啡具[3]163

  比萨斜塔 (Leaning?Tower?of?Pisa) 是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因其斜而不倒到被世人所熟知。鲍里斯·格洛伊斯 (Boris?Groys, 1947—) 提出, 如今艺术家的活动正设法跨越艺术界[4]。艺术跨文化、跨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不同艺术门类、艺术风格之间的相互借鉴与融合愈加广泛[5]。

  设计者跨越到建筑领域, 汲取了比萨斜塔的特点, 在设计咖啡具时, 移动了造型重心, 制造了壶体倾斜的效果。并且沿用了比萨斜塔圆柱形的结构, 将壶身设计为倾斜的圆柱形态, 通过一次注浆成型工艺, 将壶嘴与壶身融为一体, 创造了壶嘴从壶身流出的视觉感受。同时, 把手与提梁构成完整的圆弧, 使造型的整体感更加鲜明, 而且在整体之中有着许多对比关系, 包括线条的曲直、体量的虚实以及动静态势等。设计者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方式, 摆脱了旧有的设计模式, 保证了功能优先的前提下, 使咖啡具的造型更加?新颖。

  设计者还借用了世人对这座古老建筑——比萨斜塔的文化记忆和民族自豪感, 赋予了产品文化内涵。将比萨斜塔这一标志性的建筑带进公众的日常生活, 让公众在享用咖啡具时, 引发对历史与文化的思考。日常的精神互动不仅是公共性观念的体现, 更是设计的意义所在。

  四、非线性思维的运用

  1.《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