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规划成都高新区 脱贫攻坚新路径
作者: 鲍安华 来源: 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8-11-20 点击数:3332
“互联网+”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融入到经济、文化和政治等方面,助力国家各领域快速发展。当前,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底线任务的脱贫攻坚工作,正大力借助互联网的创新思维、运作机制和技术平台,聚合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
记者近日从成都高新区获悉,自2017年4月托管简阳市12个乡镇以来,成都高新区深入推进“互联网+社会扶贫”工作,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截至目前,在成都高新东区483平方公里土地上,2153户贫困户共6380人全部脫贫,待摘帽的8个贫困村全部摘帽。22个扶贫专项逐步落实,基础设施正在加快建设,产业项目加速优化聚集,社会保障全面兜底。
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高新区将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段,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脱贫攻坚,提高社会扶贫精准度和公信力。同时,发挥产业优势,建立脱贫长效机制,以产业发展为杠杆,推进扶贫开发,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增加贫困户收入,让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
利用“互联网+”提供技术支持
助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为解决精准扶贫中‘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我们充分借助‘互联网+’手段,通过大数据一目了然掌握贫困户的信息。”成都高新区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依托全国扶贫开发子系统和四川省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成都高新区在此前录入数据的基础上,通过自有软件将成都高新东区12个乡镇贫困户信息进行了再统计再分析,为精准制定扶贫措施提供了数据支持,也为精准安排扶贫项目提供了技术支撑。
贫困户姓名、文化程度、健康状况、劳动能力、务工状况、致贫原因……打开成都高新区的扶贫软件,上述涉及贫困户的家庭情况一一呈现,每个人都有专属的数据空间。在对贫困户数据进行分析后,成都高新区扶贫办会同其他部门进行沟通并共同采取措施实施帮扶。
“例如,对丧失工作能力的贫困户直接采取补助兜底政策,有行动能力但学历不高的会安排技能培训,愿意发展产业的将提供小额基金贷款等。”成都高新区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说,通过“互联网+”手段,对不同贫困群众采取针对性的帮扶措施,而数据的精确、快捷和及时更新进一步提高了相关部门的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成都高新区扶贫办工作人员还通过开展大走访,对数据进行再验证、再精准、再调整,确保信息及时更新;围绕帮扶结对情况、帮扶计划制定、帮扶计划落实情况、帮扶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监测,了解每个乡镇贫困人口的实际帮扶情况,协助帮扶任务有效落实。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能全面掌握贫困人口信息,为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社会保障扶贫、旅游扶贫等各项措施的落实提供了帮扶依据。”成都高新区扶贫办工作人员表示。
产业脱贫激活“造血”功能
激发贫困地区内生发展动力
在推进“互联网+脱贫攻坚”的同时,成都高新区突出问题导向,不断探索新机制、新办法,以“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壮大农业产业”为重点,采取产业扶贫的方式,稳步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切实提高高新区东区贫困村农业产业“造血”扶贫功能。
“再过几个月,这里的种子长成后,家里就能增收了。”草池镇三渔村村民汪文冲说,自从村里引进土豆原原种项目以后,他一天能有80块钱的收入,种子卖出以后还能收到村里的分红。和汪文冲一样,三渔村的村民们都盼望着种子成熟的那一天,大棚里的绿色种苗,和他们消除贫困的信心一样,正在不断生长,这是村上发展集体经济带来的希望。
“大棚内的土豆原原种种植结束了三渔村没有集体经济的历史。”成都高新区选派到三渔村的“第一书记”张洪标说,三渔村是省定贫困村,此前各方面发展都相对滞后。去年9月,成都高新区为三渔村协调的土豆原原种项目正式启动,为村民脱贫致富带来了希望。三渔村引进的土豆原原种一年能够收获两季,每季每亩收益在8万元到10万元之间,届时70%的收益将分给村民,剩下的30%则留下继续壮大集体经济。
在成都高新区扶贫办引进龙头企业的基础上,像三渔村一样发展“公司+村集体经济”或是“公司+村集体经济+农户”的贫困村正越来越多。观音村的草莓种植、尊恭村的小龙虾养殖、盘湾村的生态鱼养殖、汪家村的花卉种植、龙口村的大口鲢养殖、蝴蝶村的大棚蔬菜种植、深洞村的育种基地建设等集体经济项目均已落地,逐步实现“公司盈利、集体经济壮大、村民增收、贫困村摘帽”。
成都高新区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一个地方必须有产业,有劳动力,内外结合才能发展。脱贫攻坚的最终成效,是要看贫困地区和脱贫对象是否具备内生发展动力。成都高新区将充分发挥区域内企业与产业优势,吸纳更多贫困群众就业增收,多措并举促进就业,激活贫困村“造血”功能。
精准脱贫基础先行
在共建共享中提升贫困户获得感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为了让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成都高新区大力引入各方扶贫力量和配套产业基金,用好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2017年以来,成都高新区发放贫困户精准到户的资金共496.8万元,用于购买生产物资扶持贫困户产业发展;按50万元村的标准建立贫困村产业扶贫基金。与此同时,积极实施资产(资金)收益分红项目,积极探索资产、资金入股分红,对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行扶贫政策、资金扶持全覆盖。
易地搬迁是成都高新区扶贫办改善居住条件、统筹乡镇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方式之一。在石板凳镇,易地搬迁项目已陆续竣工,并针对有分散安置意愿的贫困户进行一户一设计,针对住房为危房的贫困户实行危房改造和维修加固。
“贫困户的住房得到了保障,他们对以后的生活越来越有信心,整个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变化。”石板凳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据悉,截至目前,成都高新东区已投资7263万元,实施安居工程469户,投资1500余万元,全面完成C、D级危房改造536户,确保贫困户住房安全。
成都高新区扶贫办工作人员介绍,2017年贫困村将完成村道建设19公里,社道建设59.8公里,入户路、生产便道建设21.25公里,确保硬化道路村村通,努力实现户户通。在住房、出行得到保障的同时,成都高新区高度重视农村安全饮水,坚持把饮水安全作为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提高群众健康水平、推动全面小康的重要任务。
围绕基本医疗有保障,成都高新东区将确保村卫生室业务用房建筑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上,至少安排1名合格乡村医生或执业医师、巡回医生。同时落实好“十免四补助”“八个100%”等政策,确保贫困群众及时报销医疗费用,对特殊贫困人口通过卫生扶贫救助基金予以兜底解决。
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两年脱贫攻坚、三年巩固提升、五年高标准全面小康”的战略部署,成都高新区扶贫办通过建立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配备产业扶贫团队,以农业技术专业人员、“土专家”等为基础,成立农业巡回服务小组12支,实现帮扶全覆盖。
下一步,成都高新区将健全贫困人口动态管理机制,拟从明年起每月对贫困人口动态调整1次,实现贫困对象有进有出、进出有序,提高识别精准度。至2020年,保持脱贫攻坚政策延续性,着力解决已脱贫人口因病、因学返贫和持续增收问题,提高社会救助、医疗等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确保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让阳光普照到每一个人身上。
- 上一篇:农产品品牌推广效果关联因素研究
- 下一篇:浅析波特“五力模型”对企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