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过低,请换最新浏览器或改成极速模式 (请下载最新浏览器)
   当前位置 > 首页 >教学管理>新时代高校中华民族精神培育及优化

新时代高校中华民族精神培育及优化

作者: 宁舒 张军生 来源: 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0-04-13 点击数:3056

摘    要: 中华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强大内在精神动力。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对实现中国梦、提高思政课程实效性、增强文化自信和道德修养,都具有时代发展的必然性。高校民族精神培育,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存在形式单一、缺乏实践、教学内容固定化、践履度低、校园文化薄弱等问题。为达到时代发展要求,高校应当通过增加实践教学、打破固化内容、营造丰富校园文化等措施,应对中华民族精神培育中出现的难点,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巩固精神力量,打好精神基础。

关键词: 新时代    高校中华民族精神    优化措施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崭新的发展阶段,中国面临新的国内外形势,各国间竞争更激烈,主要体现在科技和人才方面,这就要求高校必须顺应时代发展,改革教学方法,为祖国培育出全面发展的一流人才。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历经发展和文化积淀而体现出的具有民族个性的精神特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赋予民族精神新的时代内涵。中华民族精神作为精神脊梁,在新时代中国发展中更具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增进各民族团结的同时,最终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高校作为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阵地,应承担起培育责任,使中华民族精神贯穿高校思政课程,培育优秀接班人,并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

一、高校中华民族精神培育的时代必然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1](52-64)新时代对高校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提出更高的要求,是促进中国梦的实现、推动高校思政课程实效性及增强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一)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民族精神的内在支撑。大学生作为承上启下的重要群体,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培育民族精神,引领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培养高度的爱国情怀,从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充分发挥大学生群体的创新、奋斗精神,利用朝气蓬勃的热情、与时俱进的思想、昂扬向上的活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驱动力,推动中国梦的实现。因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高校民族精神培育,二者紧密相连。

(二)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是提高高校思政课程实效性的关键抓手。

高校作为大学生活动的主要阵地,是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重要场所。为顺应时代发展,高校普遍加大思政课培育力度,践行“立德树人”的教学根本任务。民族精神藏于各族人民的精神深处,是历代中国人民践行的深层价值观。进入新时代,中国面临新机遇、新挑战,对高校思政课程的要求随之提高,民族精神作为深层根基,贯穿思政课程的始终。在学校的大环境里,培育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引领发展;通过学校的良好氛围,在优良民族精神的指引下,培育奋斗与团结精神,从而增强思政课程培育的实效性。若缺少民族精神的培育,那么高校思政课程就会缺乏灵魂,失去教育的实质意义。因此,加强民族精神培育,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方方面面,不仅将有效提高培育的实效性,而且是各大思政课程培育的关键环节、重要抓手。

(三)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是增强文化自信、提高道德修养的根本动力。

民族精神培育对大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是提高自身修养的根本动力。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既要有丰富的道德知识,更要有丰富的道德情感和正确的道德行为”[2](95-97),加强民族精神培育,使大学生对民族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学习,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这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民族精神历经几千年的文化沉淀,它所塑造的道德品质深深影响着每一位中华儿女。大学生作为特殊群体,即将步入社会,尚处于学习阶段,创新力极强,在校时期正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的黄金时段。因此,高校加强民族精神培育,将从根本上推动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增强和自身道德修养的提升。

二、新时代高校中华民族精神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下,各高校思政课程培育力度有所加大,中华民族精神在高校得到积极弘扬,但仍有部分大学生理解尚浅,实践较少。高校民族精神培育存在形式过于单一化,单纯填鸭式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缺乏实践性教学等问题,导致民族精神培育效果不尽如人意。

(一)高校中華民族精神培育形式单一,缺乏实践教学。

一些高校存在思政课程形式单一,只重视课堂教学问题。首先,对于高校,在民族精神的培育领域缺乏完善的培育机制,精神投资较少,导致民族精神培育链条缺少,对高校思政课程效果产生不利影响;相关专业师资队伍较少,对其考核与评定缺乏长久高效的机制,导致整体水平较低,教学目标偏功利化,缺乏创新性,教学效果不显著。其次,高校思政课程多为课堂教学、教师说教模式,将理论单方面讲授给学生,提问、反馈的环节相对较少,师生互动不足,学生思想难以及时传达,师生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不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接受情况及思想动态。最后,教学方式缺乏多样性,思政课程不同于专业课,理论学习固然重要,但部分高校过于夸大理论学习而忽视实践。理论学习最终通过实践验证,可从中发现自身问题并加以改正。实践教学环节较少是一些高校思政课程的通病,学生只接受理论却并未深入理解且外化为自身行动,未达到思政教育的真正目的。考核评定流于形式,一些学生为考试而学习,并未意识到其与自身发展息息相关,民族精神培育成效不明显。

(二)高校中华民族精神培育内容相对固定,大学生践行程度低。

高校思政课程多课本知识的传授,以理论内容为主。首先,团队建设较少,民族精神多理论层面上的理解,缺乏理想信念教育,缺少故事性和创新性,课程内容安排出现单一式理论教学,课本知识的过多传授导致内容枯燥,使大学生很难真正理解民族精神的时代含义与要求。其次,课程讲述很少与现实相结合,多为固定课本知识的传输,高校思政课程成绩评定以课本理论内容的记忆为主,在有关学生个人民族精神的外化表现、实践成果等方面考察相对薄弱,考核体系不完善,缺乏高效合理的评定机制。最后,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对于民族精神的认知受到一定的影响。99%的大学生认为民族建设成果不断增强,但在自身行为层面却少有落实,对民族精神新的时代内涵缺乏认识与理解。虽然大学生在精神层面总体呈现乐观向上的状态,但仍有一些大学生依旧缺乏勤劳勇敢、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等精神,这不仅受到新的历史时代的环境影响,而且与社会宣传途径、家庭培育、学校培育体系等各方面因素密切相关[3],导致大学生对民族精神的认识片面,践行程度不高,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需进一步完善与加强。

(三)高校中华民族精神培育的校园文化氛围薄弱,网络阵地把握不力。

高校中华民族精神培育方面的校园文化相对缺失,氛围薄弱。首先,在校园宣传方面,没有充分利用宣传栏等校园设施来宣传民族精神或者宣传内容不显著,主题不明显等,缺少榜样的树立及社会先进人物的展示,宣传效果不佳。其次,校园文化活动涉及中华民族精神培育的内容较少,大多为专家、教授的讲座,在中华民族精神层面与同学间距离较远,思想上对其相对疏远;少数社团活动华而不实,流于程序,实际意义不大,导致成效不尽如人意。最后,网络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意识较为淡薄。网络作为现今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大学生接受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来源。部分高校侧重于现实培育而忽视虚拟网络的作用,未能有效利用互联网阵地而导致培育效果不显著。

三、高校加强中华民族精神培育的优化措施

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引领下,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发现问题并针对性改正。高校思政课培育出现了形式和内容上的缺陷,首先要拓宽民族精神培育形式,增加实践环节;内容上打破固定化课本教学,抓住互联网这一重要阵地,并与时代结合,增强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成效。

(一)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增加中华民族精神培育的实践环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任何工作中,我们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4](326-341)高校要清楚地认识到中华民族精神培育最基础的就是要加强理论教学的主体地位。理论是实践之前提,没有理论的基础和导向,实践将缺乏方向。其次,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标准。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拓宽培育形式,使大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民族精神内涵的深层的理解。例如,增加师生互动和课堂分享的机会;开展戏剧、歌唱、作文、电影、舞蹈等活动,通过艺术的方式,培养民族精神品格;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如PPT、视频等加深课堂印象;组织红色基地参观活动,如英雄人物纪念馆等,为大学生实践提供思想和行动上的指路明灯。最后,加大对高校思政课程培育的投资力度,完善民族精神培育机制,打造优良师资团队,优化考核机制,建立完备的课程链条,强化课程的考核与后续工作,真正把培育内容落实到底。

(二)民族精神培育内容打破课本限制,与时代结合。

课本为教学基础,时代要求是检验教学成果的准绳。首先,高校思政课教育应以课本理论为教学基础和根本内容,规范教学知识,保证教学方向不偏离,认真学习理论,奠定思想基础。其次,在理論教学的基础上,要结合理论拓展新内容,不可一味传授课本,否则将导致课程枯燥单调,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应结合大纲,拓展理论层面外的内容,如讲授英雄人物的生平及相关事迹,增强故事性,以小故事的形式提高学习兴趣,加深理解。最后,理论教学应顺应时代发展。当今中国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时事热点层出不穷,民族精神融于学习、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与国家、社会、个人发展密切相关,课程讲授要时刻保持与时事热点同轨,让理论知识“活”起来。

(三)营造丰富的民族精神校园文化,抓好网络重地。

学校是大学生活动的主要阵地,校园文化更是高校环境氛围的体现。首先,学校要加大宣传,利用宣传栏、校报等,将好人好事、见义勇为等事迹进行表彰,为学生树立身边的良好榜样;表彰诚实守信、勤奋刻苦之人,宣扬勤劳勇敢的品质;开展校园红色征文活动或其他校园文化活动;邀请模范先进人物进行讲座或演讲,近距离接触优秀人士;组织好学校社团,丰富社团活动,开展实质内容,使大学生在社团文化活动中感受并且实践民族精神;深化社团活动细则,注重感想的书写,体会活动意义。其次,开展教师培训,不仅要提高教师的思想水平,从自身做起,培养良好师德,做好学生的人生导师,而且要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民族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最后,全球化时代,互联网成为人们主要的交流工具,高校要认清互联网的关键作用,抓住互联网这一重要工具,建立红色网站,宣扬民族精神,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减少网络不良信息的危害,使民族精神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9.

[2]徐成芳,赵颖.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01):95-97.

[3]李王媛.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研究[D].太原:中北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