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过低,请换最新浏览器或改成极速模式 (请下载最新浏览器)
   当前位置 > 首页 >古代文学>在思妇诗层面探讨《古诗十九首》对《楚辞》的继承

在思妇诗层面探讨《古诗十九首》对《楚辞》的继承

作者: 未知 来源: 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8-10-09 点击数:3548

诗人笔下的这些伤女怨妇, 正是无法彻底挣脱社会政治伦理束缚的东汉下层知识分子形象的生动写照。思妇的形象既美好动人, 又蕴含着文化内涵, ...[全文]

  摘   要: 《古诗十九首》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它的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为后人师法, 促成其极高艺术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 是在于它吸取了《诗经》《楚辞》等作品中的优秀因素。本文从“美人香草”意象、哀怨悲苦和缠绵悱恻的情调、生命意识和反叛精神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探讨《古诗十九首》对《楚辞》的接受。由于《楚辞》的主要作者是屈原, 所以, 研究视角多关注于屈原的“楚辞”作品。

  关键词: 《古诗十九首》; 思妇诗; 《楚辞》探究;
 


 

  《古诗十九首》是一组文人创作的抒情短诗, 非一时一地一人所作, 代表了东汉末期文人集体性的心理特征和观世态度。东汉后期经学衰落朝纲混乱, 士子多仕途不济前途迷茫, 心灵的觉醒与痛苦夹杂, 出现一种幻灭感与沉沦的情绪。因此文人转而关注于自我的内心世界, 对个人价值的实现进行了深沉的反省。而屈原也是身处楚国衰落之时, 壮志难酬四处漂泊, 心中的悲怨愤懑无处诉说, 只能用诗歌展现自我志向和内心的情绪变化。因此《古诗十九首》与屈原的“楚辞”作品产生的社会环境和作者心理状态形成一种跨时空的契合。东汉末期的经学思想控制削弱, 文人又对《楚辞》进行了重新的审视, 在情感上形成了共鸣。《古诗十九首》不仅在艺术手法和语言运用方面对《楚辞》进行了接受, 由于相似的社会环境和个人遭遇, 在作品的格调和内蕴上也形成了一种偶合。

  关于《古诗十九首》的题材, 马茂元说:“表达这种羁旅愁怀的不是游子之歌, 便是思妇之词, 综括起来是这两种不同题材的分别, 但实质上的一个问题的两面。” (1) 而思妇诗在《古诗十九首》中占据着一半的数量, 承载着文人不可言说的情感和心态, 是研究《古诗十九首》的重要方面。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这组写闺妇相思情怨的思妇诗全部出于男性文人之手, 从思妇的角度抒情, 发泄自我的感情。而借“美人”抒发文人情志的开创者是屈原, 屈原用“美人”象征, 借“美人”吟唱心中哀怨, 《古诗十九首》中文人普遍采取这种“美人”代言的抒情方式, 是接受了屈原开创的这种传统。在思妇诗层面探讨《古诗十九首》对《楚辞》的接受, 其联系是更为自然和紧密的。而《楚辞》虽是多人创作的诗歌总集, 但主要作者是屈原, 其他文人作品或是模拟屈原的语气, 或是诉说与屈原相同的自我遭遇, 篇章运词和风格与屈原创作的“楚辞”基本一致。因此本文在进行《楚辞》内容的具体阐释中, 多是以屈原创作的“楚辞”为对象分析作品。

  一、“美人香草”意象的继承

  在中国古代的诗歌中, “美人”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中, 如《诗经·邺风·简兮》:“云谁之思?西方美人。”然而真正让“美人”形象成为后代文人抒情言志的一个典型范式, 是屈原开启的。屈原笔下的“美人”或是屈原爱慕和寻求的对象, 譬如《离骚》中屈原不断对“女”的上下求索, 这里指代明君或自己的理想;或者指代自己, 譬如“惟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迟暮。”担心自己年华疾逝, 而美政理想未达。

  李重华《贞一斋诗话》:“天地间情莫深于男女;以故君臣朋友, 不容直致者, 多半借男女言之。《风》与《骚》, 其大较已。” (2) 的确, 屈原在《离骚》中将自己对政治知音追求的愿望化为对爱情知音追求的行动。抒情主人公也不只是简单倾诉自己的失恋情绪, 而是重点铺写自己那“九死不悔”的求婚历程。《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妇形象, 同屈原所塑造的“美人”形象内蕴类同, 是借助爱情关系, 赋予其政治内涵和更深层次的意蕴。作者塑造的思妇形象, 更多的也是自我形象的折射, 自我感情的附注。《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在饱尝求仕的艰难和在“君臣僚属的人身依附关系中历尽辛酸与屈辱之后, 他们对女性依附于男性的悲剧性命运就有了较多的理解与同情”, 从而“具有了与女性世界作心灵沟通的现实基础” (3) 。于是在体味她们的痛苦与不幸、抒写她们深婉细腻情感的同时, 自然而然地融入自己饱尝忧患的人生体验和身世凄凉之感。思妇对于丈夫久出不归的担忧, 也是文人对前途不定的迷茫;思妇对于远方丈夫的思念, 也是文人对自己理想的执着。思妇美人成为作者的化身, 远方的丈夫成为诗人心中执念的化身, 或是仕途理想或者某种难以放下的复杂情绪, 望而不及思而不得, 正如屈原笔下求“女”的迷途之人, 也如被“众女”排挤在外的美人, 他们困厄的环境中发出的哀怨。

  《古诗十九首》继承发展了《楚辞》中“香草”的文化内蕴, 与美人形象的塑造保持一致, “香草”在诗歌中也有两种表现形式:第一种是继承了《楚辞》中以花木赠神求女的”人神相恋“的模式。如《涉江采芙蓉》中“涉江采芙蓉, 兰泽多芳草。”的采花赠恋人, 还有《庭中有奇树》中“折其荣”以遗所思, 但是已经少了原始巫术的文化意蕴, 只是隐隐约约体现了以花赠恋人的风俗。《诗经》中同样有送花赠意中人的表述, 但《古诗十九首》中都因距离遥远, 难以接触, 充溢着惆怅哀怨的情绪, 同《楚辞》中一样有赠而不得的悲怨意蕴。另一种是继承了“香草”作为象征的因素。屈原喻自己为“美人”, 更多是由于其具有高洁独立、坚贞不屈的品质, 而这作者多是用各式各样的香草来烘托的, 甚至可以说香草就是高贵品质的象征, 譬如“木兰”“申椒”“菌桂”“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