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谷对《古诗十九首》的赏析方法研究
作者: 未知 来源: 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8-10-09 点击数:4144
摘 要: 《古诗十九首赏析》是清代张玉谷《古诗赏析》中的重要篇目。通过文本分析总结出张玉谷的《古诗十九首赏析》的文本特点是:1.采用评析;2.重在说明赏析目的, 点明作诗之法;3.尤重揭示主题。与同时代的对《古诗十九首》的研究对比, 其学术价值是:《古诗十九首赏析》模式的创新既加深了对《古诗十九首》的理解, 又对后世品评方式有所启迪。
关键词: 《古诗十九首赏析》; 双重赏析模式; 研究比较;
Abstract: “Appreciation of Nineteen Ancient Poems”is an important article in“Appreciation of Ancient Poetry”of Zhang Yu-gu in Qing Dynasty. By text analysis, the characteristics of“Appreciation of Nineteen Ancient Poems”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it uses comments; 2. it emphasizes the purpose of appreciation and the method of poetry; 3. it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revealing the theme.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contemporary studies of “The Nineteen Ancient Poems”, its academic value is that it both deepened the understanding of“The Nineteen Ancient Poems”and gave some enlightenment to later generations' way of appreciation.
Keyword: “Appreciation of Nineteen Ancient Poems”; double appreciation mode; comparative study;
《古诗十九首赏析》是清代学者张玉谷编选的《古诗赏析》中的一部分。《古诗赏析》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赏析”二字命名的书籍。张玉谷《古诗赏析·序》言:“书既成, 因取渊明《移居》诗语, 名曰《赏析》。”“赏析”一词出自陶渊明《移居》诗“奇文共欣赏, 疑义相与析”句。因此《古诗十九首赏析》是张玉谷对《古诗十九首》的赏奇析疑。
《古诗十九首》是汉末文人创作的五言诗, 因被萧统选入《文选》而得以流传至今。它也一直受到高度评价。刘勰《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 这是对其文学地位的评价;钟嵘在《诗品》中评为“文温以丽, 意悲高远, 惊心动魄, 可谓一字千金”这是对《古诗十九首》文学风格的批评;张玉谷《古诗十九首赏析》在继承前代学者的基础上对《古诗十九首》进行研究, 其突出特点是:运用评析与注释双重赏析模式。
张玉谷的这种赏析方法对于学界研究《古诗十九首》有重要的价值, 为后人研究《古诗十九首》提供了新视角。本文拟对《古诗十九首赏析》的文本特点和学术价值加以阐释。
一、张玉谷的《古诗赏析》及其研究现状
张玉谷 (1721-1780) 于清代乾隆二十八年 (1763年) 开始编选《古诗赏析》, 至乾隆三十七年 (1772年) 编选完成。明清时期盛行编书、选书。《古诗赏析·序》中提到了一系列当时流行的编选书目:《诗纪》《诗所》《诗选》《诗解》《诗镜》《诗归》《诗淘》《诗发》等, 张玉谷出于对这些选本的不满, 从而决定选编《古诗赏析》。《古诗赏析》成书22卷, 收录从先秦到隋的诗歌744首。《古诗十九首赏析》收于《古诗赏析》 (卷四) , 作者标为无名氏, 十九首全部收录。
张玉谷《古诗十九首赏析》的编选从思想渊源上来说受到“格调派”沈德潜的影响。他曾游学于沈德潜门下。在张玉谷游学期间, 他为沈德潜《国朝诗别裁》一书做过校理工作。学者俞樾于光绪十三年 (1888年) 为《古诗赏析》所作题辞中有言:“吴县张君玉谷, 字荫嘉, 盖尝游学于归愚尚书之门。尚书撰《国朝诗别裁》, 张君雕校之力居多。”沈德潜是格调派的集大成的人物, 其温柔敦厚的“格调说”思想影响了包括张玉谷在内的一代人。在《古诗赏析》中张玉谷就曾多次以“归愚师言”引用沈德潜的话。由此可以想见, 《古诗赏析》的成书亦受到沈德潜影响。
张玉谷既师承格调派的集大成沈德潜, 沈德潜又编选《古诗源》在前, 而受格调派理论影响的《古诗赏析》的学术价值在当时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新世纪以来, 《古诗赏析》的价值逐渐得到学界关注。2000年, 《古诗赏析》 (许逸民点校) 由上海古籍出版社重新整理出版。2009年, 王立群先生指导的张中秋的学位论文《古诗赏析研究》对《古诗赏析》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这篇文章从古诗选本、批评观等多个方面对《古诗赏析》进行研究。除此之外, 另有一些对《古诗赏析》鉴赏评说文章, 如肖振宇《张玉谷古诗鉴赏评说》 (2004年) 《古诗赏析》内容丰富, 张玉谷赏析成果还值得学界更为深入的研究。
二、张玉谷《古诗十九首赏析》的文本特点
虽然清代古诗选本繁多, 但《古诗赏析》以其独特的文本特点独树一帜。一直以来, 《古诗十九首》都是学者研究且成果丰富的重点诗篇。张玉谷《古诗十九首赏析》也是《古诗十九首》的研究成果之一。文本特色在具体赏析之时展现出来。俞樾题辞评曰:“于汉魏六朝之诗, 博收约取而存其精, 又详加笺注, 以求其意趣之所在。呜呼!是真善诗者矣。”下面将从三个方面说明《古诗十九首赏析》的文本特点, 解读“笺注”和“意趣”的独特之处。
(一) 采用评析与注释双重赏析模式
张玉谷《古诗十九首赏析》采用批评与注本双重的赏析结构, 这是一个系统而完整的赏析模式。张玉谷在对《古诗十九首》进行赏析时不仅把视角放在点评诗歌之上, 而且能够兼顾注音释词。《古诗十九首赏析》诗歌之中注音释词, 诗歌篇目之后赏文析意。
一方面, 诗歌之中注音释词并以注本形式存在。《古诗十九首赏析》共十九首, 每一首诗歌都有张玉谷的注释。又因为《古诗十九首》本身语言质朴自然, 所以有些地方不需要特别注释, 这就做到了详略得当。 (1) 或字词注音。如《行行重行行》中“努力加餐饭”一句注曰:“‘饭’字虽亦收入阮韵, 然当读去声, 作兴原韵第四部三声通韵为是。”又如《冉冉孤生竹》后注释道:“此支微歌三韵, 第二部通韵。”这些都可帮助读者识读不同时代的文字。但也不可否认, 张玉谷对于韵书的选择有些不合时宜。俞樾题辞道:“惟其论古音, 必以毛西河《通韵》为主, 未免繁而无当, 盖其时古音之学未甚着明也”。 (2) 解释词义。如《涉江采芙蓉》篇注释曰:“芙蓉, 荷花。兰泽, 生兰之泽。”《客从远方来》中“着以长相思, 缘以结不解。”注:“着, 装饰也。被中装锦, 有绵绵相思意。缘, 缝边也。缝被四边, 有结而不解意。”就这点而言, 注释不仅解释词语, 也是对诗歌文意的疏通。在《古诗十九首赏析》比较常见。 (3) 十九首古诗张玉谷都注明了诗歌来源, 以便于读者查找原始文献。如注明《东城高且长》来源于“《文选》卷二九、《玉台新咏》卷一”。
另一方面, 篇目之后赏文析意。《古诗十九首赏析》每一首古诗之后均有欣赏批评, 而且比较全面而系统。“奇文共欣赏, 疑义相与析。”“赏”与“析”两个方面组成《古诗十九首赏析》的赏析结构。但同时它又有自己的侧重点。《凡例》云:“诗后之解, 是讲诗之如何佳妙, 碑读者识步趋也。”张玉谷在诗歌之后对《古诗十九首》的赏析追求一种整体系统性, 不仅关注于某一个方面的特点, 而且是对某一句诗的感悟评价。张玉谷在赏析时对整首诗逐节分析, 不漏过一句诗。其间, 他以二、四和六作为节点, 在节点处赏文析意。如《行行重行行》一篇, 《古诗十九首赏析》就分为“首二”、“‘相去’六句”、“‘日远’六句”和“末二”四部分进行逐节赏析。又比如《涉江采芙蓉》赏析部分分为“前四”、“‘还顾’二句”和“后二”三个节点。这种赏析方法, 条理清晰, 点评明确, 系统而全面地展示了张玉谷对于《古诗十九首》的理解和认识。
这种双重的赏析模式有两点优势:一方面使读者阅读之时能体会注本的优势, 便于理解文本意思;另一方面读者又可在诗歌之后把自己的阅读体验与张玉谷的赏析作对比, 加深对诗歌思想的理解。同时, 这种对《古诗十九首》的赏析模式, 又是张玉谷所独创的。在他之前很多学者的研究要么只是注本, 要么仅仅是《古诗十九首》简要评析。前者如李善注本与五臣注本的《文选》专注于对《古诗十九首》的注释。而后者如沈德潜的《古诗源》和方东树的《昭昧詹言》, 这两本着作无论是选本注解还是专门的理论着作, 都是对《古诗十九首》的专门的批评研究。这两方面的成果都不如《古诗十九首赏析》更为全面。
(二) 重在说明赏析目的, 点明作诗之法
论及《古诗赏析》的选编目的, 《古诗赏析·序》曰:“兹集意务取精, 为作诗程度, 故所收甚隘, 敢曰举隅, 聊资触类耳。”“为作诗程度”重在说明赏析目的, 点明作诗之法, 旨在助人“作诗”。
首先, 赏析时强调诗歌的“赋”“比”“兴”手法。张玉谷《古诗十九首赏析》受到格调派“诗教”理论影响, 在赏析方法上强调“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如《东城高且长》:“晨风怀苦心, 蟋蟀伤局促。荡涤放情志, 何为自结束。”篇后赏析道:“‘晨风’四句, 赋中带比, 落出荡涤胜于结束来, 作开笔曲笔。”“晨风”即鸷鸟, 此句承接开篇四句是为铺陈, 又以鸷鸟在风中啼叫和蟋蟀在寒冷中哀鸣作比, 营造了一幅苦闷的人生境遇。张玉谷点评“赋中带比”正是也。另有《西北有高楼》赏析曰:“通首用比。”以高楼比君们, 以悲曲比忠言。《青青河畔草》赏析云:“首二, 以草柳青青郁郁, 兴起芳年之女。”
其次, 赏析注重诗歌创作笔法, 欣赏含蓄蕴藉。张玉谷评诗注重对含蓄之美进行品评。《古诗十九首》抒情写意婉转韵致。刘勰的《文心雕龙·明诗篇》:“观其结体散文, 直而不野, 婉转附物, 怊怅切情, 实五言之冠冕也。”今人叶嘉莹先生也说:“《古诗十九首》的感情就是如此, 它是温柔缠绵而且含蓄不尽的。”《古诗十九首赏析》更是运用了大量此类词语:“委曲”、“曲暗”、“暗喻”、“暗引”、“暗指”、“曲甚”、“蕴藉”和“含蓄”。在《庭中有奇树》篇:“末二, 更即物不足贡, 醒出别久, 层折而下, 含蓄不穷。”末尾两句“此物何足贡, 但感别经时。”怀人之情并未直接指出, 而是以花虽不珍贵但极其重要暗示出对人的强烈思念, 言有尽而意无穷。
最后, 赏析注重抒情性, 在细节处点出。《古诗十九首》一向以情动人, 情感真挚。钟嵘《诗品》:“文温以丽, 意悲高远, 惊心动魄, 可谓一字千金。”胡应麟《诗薮》中有言: (古诗十九首) “兴象玲珑, 意致深婉, 真可以泣鬼神, 动天地。”张玉谷以温柔敦厚的诗教理论为指导, 同时又认为在诗歌创作中应该重视情感的表达。《古诗十九首赏析》突破以往对《古诗十九首》的抒情性研究, 以对细节的分析品评而与众不同。如《回车驾言迈》篇赏析曰:“‘所遇无故物’句, 真足感人。”具体到对一句诗的点评, 人生易老, “所遇无故物”, 引人深思, 感人心肠。
(三) 尤重揭示主题
《古诗十九首赏析》每一首诗之后都首先揭示诗歌主题。通过这种方式, 读者在阅读诗歌后能够很快明白诗歌的主题类型, 并进一步理解赏析。这种揭示主题的方式也是张玉谷率先使用的。论及主题内容, 沈德潜在《说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