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过低,请换最新浏览器或改成极速模式 (请下载最新浏览器)
   当前位置 > 首页 >农业论文>基于自循路径的苏北乡土民居再生研究

基于自循路径的苏北乡土民居再生研究

作者: 李雯雯 来源: 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8-12-03 点击数:3007

【摘 要】 随着时代的更迭与社会的发展,苏北乡土居民建筑的发展与重建情况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传统苏北乡土居民形式正在面臨着巨大的传承与保护危机。本文分析了现阶段苏北地区面临的乡土民居环境所面临的诸多挑战,深入研究了基于自循路径的苏北乡土民居再生。

【关键词】 自循路径;苏北;乡土民居;再生;研究

苏北的自然地理状况、人文精神、气候环境等,在日积月累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苏北民居魅力,以半湿润生态环境为依托,促进了苏北乡土地区的农业发展。但实际上,现阶段苏北地区所面临的乡土居民环境面临着巨大挑战,包括气候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等,都阻碍了苏北传统乡土民居的传承与再生。

1 苏北地区面临的乡土民居环境挑战

1.1 “优势不优”被弱化的民居环境

对于我国苏北地区而言,传统乡土居民环境所面临的挑战来自多方面,民居主要参与者农业人口大量流失是影响苏北乡土居民再生的重要因素。在调查研究中发现,苏北地区大部分地域区块划分于江淮生态经济区,属中原地区四季分明,环境优美,京杭大运河淮扬沿线经过于此。但由于该地区交通运输发展相对滞后,导致经济发展水平与苏南地区发展进程相差甚远。在日积月累城乡发展过程中逐渐与其他地区产生较大的生产力水平差异,导致经济水平远次于其他区域群落。

1.2 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落后

正是由于苏北地区的气候十分恶劣,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导致农业发展受到很大影响。与此同时,由于苏北地区属于少数民族聚集地,具有多样化民族文化特点,久而久之导致经济发展水平始终难以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主要以传统建筑为主,其结构体系为砖木、土木、以及砖石等。由于苏北乡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生产力水平也得不到质的提升,导致苏北地区所面临的乡土民居再生发展情况遭遇严重瓶颈,并不利于苏北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1.3 乡土民居的意蕴退化

如今,随着现社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中西方技术文化的融会贯通,也使得现代人形成了新的价值取向。目前,苏北地区民居建筑更倾向与视觉层面的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原本的特色,很多传统民居建造方法被认为是落后的表现,导致传统苏北乡土民居的生存环境受到了强烈冲击。与此同时,由于过于重视对现代化建筑技术的应用,导致其中很多包含传统优秀文化的民居建筑被破坏至难以复原,逐渐背离了苏北地区人居环境的发展,使其面临着相当严重的文化断裂状况。

2 苏北乡土民居的传承与再生

2.1 乡土民居的传承危机

基于全球化时代发展背景下,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经济在不断交融发展,科技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推动了世界文化的融会贯通。目前,正是由于世界范围内交通的逐渐便利与信息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导致地域差异也在不断缩小,文化趋同现象也愈发严重,导致流传了几千年的传统农业社会乡土景观在逐渐变样,甚至消失,尤其是苏北传统乡土民居建筑文化也逐渐分崩离析,逐步趋同于混凝土或瓷砖等广泛建筑。

2.2 乡土民居的再生思想

对于苏北乡土民居再生而言,不仅需要依靠民众的日常生活,更依赖于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但实际上,对于这些传统建筑文化而言,不仅需要适度的保护,还应该根据民众的实际需求以及时代的发展所需,一方面需要节约成本,另一方面要注重耐固、保温、隔热等,这便是乡土民居的传承与再生,必须要掌握二者间的关系,弥补传统乡土民居建筑中存在的缺陷,并赋予其全新活力,让苏北传统乡土民居建筑即能够保证原汁原味,也能够在时代变化中与时俱进的发展。

2.3 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

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全球化学科创新的主要发展方向,在苏北传统乡土民居传承与再生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要求要保证能耗最低、资源优化等,为其可持续性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从而改善苏北居民的基础生活水平。一方面,要坚持传统统乡土民居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文化原则,在满足空间功能与尺度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化建筑功能进行完善与优化。另一方面,要坚持对乡土民居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设计,不仅要完善居住基础设施,也要高效率利用空间范围,并且要保证低能耗节约资源。

3 基于自循路径的苏北乡土民居再生探索

3.1 异地复原、集锦式保护

基于自循路径的苏北乡土民居再生而言,可以通过异地复原、集锦式保护的方式,实现对传统乡土民居建筑的传承与再生。以位于江西景德镇的“陶瓷博览区”为例,其中主要包含了明代徽州的“名园”与“清园”,多是从过去安徽省徽州收购而来。另外,例如安徽省黄山市的“明村”,也是靠异地复原与集锦式保护获得了再生。通过对比与分析可知,异地复原、集锦式保护的方式能够对单体建筑进行较为全面的保护与传承,但却完全舍弃了全本的民居群落生态环境及特点。

3.2 就地保护

以浙江省杭州市的“胡庆余堂”为例,政府花费了近四十万对其进行修葺,不仅成为市级文物保护基地,同时也是远近闻名的药店。在此基础上,将就地保护、群众参与以及乡土观光集合,能够最大限度上保护传统乡土民居村落环境以及民俗习惯,但却难以持久地域现代化发展思潮的冲击。

3.3 仿制式保护

以深圳市“民俗文化村”为例,它属于典型的仿制式保护,其中的乡土民宅与建筑环境等都是仿制。对于这种仿制式保护而言,起更多时注重经济效益的提升,主要是为了吸引游客的观光,以赚取更多利润,商业化气息相当浓厚。无论如何,仿制式保护同样是对乡土民居基因的保护,但很容易造成传统乡土民居建筑文化的粗制滥造,导致过度投资、建筑材料耗费多等问题。通过总结与归纳发现,不管是异地复原、集锦式保护,还是就地保护,亦或是仿制式保护,都为了能让苏北乡土民居的传承与再生。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对苏北传统民居保护与开发愈发重视,对于苏北民居再生的思考与探究十分必要。在调查研究中发现,苏北地区所面临的乡土居民环境挑战,不仅在于气候的恶劣与生态环境的脆弱,更在于经济水平的落后发展,导致该区域的乡土民居的传承与再生饱受危机。基于自循路径,对于苏北乡土民居再生而言,要认识到地区面临的乡土民居环境所面临的挑战,秉承这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异地复原与集锦式保护、就地保护以及仿制式保护等方式,实现苏北乡土民居的传承保护与再生。

参考文献:

[1] 崔文河,王炜,令狐梓燃. 民族地区聚落景观与民居特质 保护传承研究——以丝绸之路甘青段为例[J].中国名城, 2017(12):74-78.

 

[2] 姚冬晖,段建强.画境观念与乡境营造——18世纪英国画 境观念下乡村建筑实践及其当下中国启示[J].中国园林, 2017,33(12):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