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的研究
作者: 秦学斌 昝宏洋 汪梅 王湃 杜京义 王美 发布时间:2018-12-06 点击数:2690
摘 要:新经济形势下,就业整体形势依然严峻,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仍然较大。但企业对于综合能力强、具备创新实践能力的优秀毕业生的数量和质量需求日益增长,因此毕业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严重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根据陕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2014—2017年度)以及西安科技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2014—2017年度),对西安科技大学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了分析和对比,讨论了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些举措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作用。实践证明,通过多种模式以赛促能,建设传帮带、自我管理的创新创业实训平台,基于学科竞赛和成果转化的考核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积极性,切实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分析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指出了在新形势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内容,探索了创新创业理论课程体系建设方法与措施,实践表明,该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工程创新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就业质量;创新意识;毕业生
0 引 言
在“中国制造2025”的行动纲领下,实现工业信息化、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推進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等离不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新型产业如信息技术、互联网+、节能环保、高端制造、智慧物流、智能家居、新能源、生物制造等新兴行业对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需求随着行业的蓬勃发展不断提高[1]。
2018年全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820万人,而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由于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本科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等因素,国内的总体就业整体形势并不乐观,存在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中存在就业薪资低于期望、专业匹配度差等问题。为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在十八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2]。
1 近年陕西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
根据《关于做好201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编制发布工作的通知》(教学司函[2014]29号)等文件要求,陕西省从2014年起开始编写了《2014年陕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报告比较全面的反映了陕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际,展现了毕业生就业的主要特点、发展趋势,可以为陕西省招生计划安排、学科专业调整、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提供重要参考,使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更相匹配,增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能力。同时,西安科技大学也从2014年开始公开发布《西安科技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根据陕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2014—2017年度)以及西安科技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2014—2017年度),对陕西省工学类专业、西安科技大学所有本科专业、西安科技大学所有本科专业的就业率、西安科技大学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本科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
1.1 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近年来陕西省工学类专业、西安科技大学本科专业和西安科技大学电控学院的毕业生就业率情况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3-5],近年来陕西省工学类专业平均就业率总体波动不大,基本稳定在92%~93%左右;西安科技大学作为西北唯一一所的煤炭特色的省属高校,本科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在2014年开始略有下滑,但基本高于陕西省工学类专业的平均就业率。西安科技大学电气与控制学院开设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微电子等4各个专业,这4个专业的平均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7%以上,比陕西省工学类专业平均就业率高出5个百分点[6-8]。
1.2 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单位性质分析
由于陕西省工学类专业的就业单位性质分析在年度报告中没有数据。只统计了西安科技大学本科专业和西安科技大学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的本科就业单位性质,根据西安科技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2014—2017年西安科技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单位性质如图1所示。从图1中可以看出,就业单位中民企/个体所占比例逐年下降从50%以上降低到40%以下;国有企业单位比例不断提高,从26%上升到36%;三资企业就业率基本稳定在4%左右;升学率基本保持在13%左右[9-10]。
2014—2017年西安科技大学电控学院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单位性质如图2所示。从图2中可以看出,就业单位中民企/个体所占比例逐年下降;国有企业单位比例基本保持在28%左右;三资企业就业率从4%提升到7%左右;升学率从12%上升到23%.
从就业情况看,电控学院的毕业生在近年来体现出升学比例逐年提高的特点,经过问卷调查和分析后,发现学生考研的动力大多来自于就业压力,其中为了“增加择业竞争力”占到40%以上,为了“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占到了30%以上,“推迟就业,延缓就业压力”占到10%以上;而“对专业感兴趣,希望深入学习”仅仅占到15%左右。
2 高校就业质量分析
为了评价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全面了解电控學院毕业生就业情况。电控学院对近年来毕业生就业情况发放了调查表[11]。通过调研得知,近年来西安科技大学电控学院毕业生基本上能够学以致用,所学专业与就业岗位的专业相关度基本上稳定在85%左右,并略有上升。从事低相关度工作的原因在于“相关工作就业机会少”(33.2%)“相关工作不符合兴趣”(21.6%)“相关工作要求较高”(17.5%)等因素。在毕业生的工作满意度方面,电控学院毕业生的平均满意度在88%左右,从薪酬、职业发展前景、工作氛围、工作环境、工作强度等因素看,毕业生对薪酬满意度最低,不到80%,对工作氛围满意度最高,接近90%,半年内跳槽率不到3%.
为了发现和解决人才培养中的问题,提升毕业生培养质量,建立毕业生质量外部测评体系,电控学院调研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从回收的调查表看,用人单位对电控学院毕业生整体满意度达到98%以上。与其他省属院校相比,电控学院毕业生在“专业技能和能力”“适应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等方面表现突出,具有一定优势[12]。有89%的用人单位表示未来还会继续招聘电控学院毕业生,84%的用人单位表示电控学院毕业生工作认真,踏实肯干,具有一定的职业精神和敬业精神,适应力较强。76%的用人单位表示电控学院毕业生实践创新能力较强,具备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3 电控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情况
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较早。早在2000年前,学院柴钰教授等一批教师从参加“挑战杯”开始,初步尝试开展创新实践活动。从早期的数名兼职教师,十多名学生的科技创新实验室,发展到占地面积几千平米,设备几百万的西安科技大学创新学院、电控学院创新班等两级创新创业教育机构,经历了较长的磨合期和成长期。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及深化,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校级教学成果奖7项;申请并获批省级教改项目有4项;建设了一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区;2016年申请并获批陕西省创新创业教育试点学院。近5年来,在各级科技创新竞赛,如“挑战杯”“互联网+”“教育机器人大赛”等竞赛中获得国家级、省级奖励100余项;指导本科在校生申请并获批发明专利、使用新型专利100余项;发表相关教改论文30余篇;编写创新型教材和竞赛教程10余本。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3.1 构建科学规范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除了必要的理论教育之外,还包括了各项实践活动如各种创新科技竞赛、第二课堂、社团文化活动、综合社会实践。在教学体系中,规定必须完成10学分的创新创业教育。此外,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并在完成训练项目的基础上进行专利申请、论文写作等,推荐优秀项目参加各种竞赛活动。
在具体的课程安排上,入校后即安排学生参观创新实验室,激发学生兴趣后,完成创新创业基础理论学习。大二后通过一些验证性或者开发性项目,采取学生间的“师徒传帮带”的学习方式完成创新创业相关的核心课程。大三后结合专业教育,将创新教育课程、论文写作、专利申请、科技竞赛、创新训练项目等有机融合。大四后开设毕业教育、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指导等课程,结合就业工作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支持和鼓励学生参与模拟创业或者创业实践运营。
3.2 构建切实可行的创新创业教育运行制度
3.2.1 在学习能力和团队能力培养方面
在每个同学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在大一进行自愿申请,通过考核选拔进入科技创新实践室。创新实验室模拟企业运营管理制度,学生的技术培训采用“师徒传帮带”制度,要求实验室的在编高年级学生负责培养1~2名低年级学生。通过低年级学生参与实训项目的成绩来考核高年级学生的培养成果。在培养学习能力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管理能力、组织能力、社交能力、经济核算能力等。培养既有工程创新能力,同时又懂管理,有经济成本思维的卓越工程师。
3.2.2 在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制度方面
打破辅导员和教师之间缺少联系的弊端,要求创新实验室有一名专职辅导员进行行政管理。实现教学和管理一体化互通,资源共享,鼓励和督促学生进行创新创业项目的实践。力争在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和创新科技竞赛中每个指导团队都采用“创新指导教师+思想政治辅导员”的模式,实现互补取得1+1>2的效果,为参与创新的学生提供专业和必要的支持与帮助。
3.2.3 在创新成果转化方面
在学校和学院的支持下,结合多个省级教改项目经费,支持和鼓励学生进行创新项目的开展,同时积极支持学生进行创新成果转化。不仅在专利申请、外出参加竞赛活动等方面予以经济支持。同时创新成果如科技论文、申请的实用新型专利权、软件著作权等在奖学金评定和保研过程中予以加分。
3.2.4 在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方面
学生参与创新实验室日常管理工作,在创新训练项目中,所涉及的经费计算、元器件购买等都由学生完成,使学生充分接触社会,避免纸上谈兵,便于后期适应就业岗位和渡过就业磨合期。由于创新实验室在近年来不断发展壮大,经常有兄弟院校专家来参观。要求创新实验室学生干部们自己组织讲解,充分锻炼学生逻辑能力、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
3.2.5 在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培养方面
依托学院现有教师资源,建设专兼职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支持和鼓励教师外出进修学习,定期参加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学院书记、副书记、实验中心主任作为主管和分管领导,不断优化师资队伍,挖掘和吸收企业总工、高级管理人才、创业成功人士等加入师资队伍。使得青年教师深入企业、深入实践,了解企业需求和亟需解决的热点问题,认识到自己不足,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3.2.6 与企业合作培养方面
电控学院开展与企业的合作办学,与美国TI、台湾凌阳、北京周立功等公司开展合作项目,采用共同建设创新性实验室、合办创新竞赛活动、建设创新创业基地等形式,为学校提供经费、技术和实物支持,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同时,与多家公司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建设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充足条件和各方面的支持。
4 创新创业教育对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的效果
从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看,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的毕业生质量较高,就业率比陕西省工科类专业平均水平高5个百分点以上。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如下方面。
4.1 建设了自主管理的开放性创新能力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教师、学生、实验室等多个对象,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更是涉及到学校多个部门[13]。在理顺创新活动与学校、学院各部门的关系,明确了各自职责后,电控学院上下一心,充分动员全院所有力量,转变观念,建设了一个以创新实验室为核心的自助管理开放性创新能力平台。
通过多年的建设,把创新实验室建设成全开放,资源共享的创新能力培养基地。在強化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同时,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管理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扩大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受益面。创新实验室逐步从教室管理模式过渡到学生自助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作用,大大降低了教师管理和指导的难度。通过一届届学生的传帮带和示范作用,已经培养300余名优秀毕业生。不少学生表示,由于有创新实验室的学习和实践经历,在求职和升学面试过程中,往往能够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大大提升了就业竞争力,能顺利度过就业磨合期。
4.2 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考核模式
创新创业的教育过程中,采用考试等方式的评价体系无从展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获取[14]。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在创新创业教育考核中以学科竞赛获奖和创新成果为考核依据。采用项目制进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以参加学科竞赛、进行创新成果转化为目标,大大的推动了我院在各项学科竞赛活动中的成绩。近5年来,在挑战杯、各类电子竞赛和机器人大赛中成绩逐年提高,连续多年获得优秀组织奖,同时,学生申请专利、实用新型、软件著作权的比例不断提高,本科生在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也不鲜见。每年电控学院申报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实训项目30余项。通过将创新成果转化结果和学科竞赛成绩作为考核的依据,不仅可以对电控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进行量化,同时加大的奖励力度也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实现良性循环。
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不少实训项目被用作其他课程或者实践教学中的可选项目或者实验设备,促进了本科实践教学项目的优化,改善了实践教学的条件,为教学质量和毕业生质量的提升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4.3 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优秀毕业生
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效果较好,由于独特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和管理模式,毕业生在实践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在就业和升学面试中得到了好评。电控学院创新实验室学生毕业后,与学院、创新实验室教师联系紧密。在2014年,在学院创新实验室十周年之际,为资助在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毕业生捐款近15万元成立了“核心动力基金”。此外,我院创业成功的优秀毕业生在深圳黄河、硕日新能源及福州福芯等公司积极与学校合作,成立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并定期不定期的到校与师生进行创新创业交流。在榜样的带动下,电控学院学生自主创业数量逐年增加。
5 结 语
为了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电控学院在创新创业教育中采取了积极的举措,完善了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通过多种模式以赛促能,建设了一个传帮带、自我管理的创新创业能力学习实训平台。通过基于学科竞赛和成果转化的考核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综合能力。同时,培养出了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毕业生,切实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文利.创新创业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与实施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17.
[2] 王 波,唐学华.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宿州学院学报,2014,29(12):103-105.
[3] 陕西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2014年陕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R].西安:陕西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2014.
[4] 陕西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2015年陕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R].西安:陕西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2015.
[5] 陕西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2016年陕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R].西安:陕西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2016.
[6] 陕西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2017年陕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R].西安:陕西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2017.
[7] 西安科技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2014年西安科技大学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R].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14.
[8] 西安科技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2015年西安科技大学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R].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15.
[9] 西安科技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2016年西安科技大学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R].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16.
[10]西安科技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2017年西安科技大学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R].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17.
[11]刘安波.云南地区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以保山学院为例[J].经济师,2015(10):224-225.
[12]张学亮.“双创”视阈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7.
[13]穆亚荣.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和改革发展策略研究[J].教育文化,2015(09):244-245.
[14]冯晓星.研究高校的创业教育以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分析[J].亚太教育,2016(01):267-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