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创新倾向的培养策略
作者: 王军妮 王兰 柏松杉 发布时间:2018-12-06 点击数:2679
摘 要:研究参加科技竞赛获奖大学生和普通大学生创新倾向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据此提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提升大学生创新倾向的策略。采用《威廉斯创造力倾向量表》、《心理资本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和《社会支持问卷》,调查全省5类高校985,211,省属本科、高职和民办共计500人,了解他们的创新倾向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创新型大学生善于迎难而上,更为自信乐观,善于利用周围的支持条件为自己所用。可以从榜样激励法、乐观训练法及环境营造法等方面培养普通大学生的创新倾向。
关键词 获奖学生;普通学生;创新倾向;培育策略
0 引 言
自2013年李克強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后,国务院办公厅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文件,显示了国家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各高校和学者都在探讨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有效途径,但目前还处于初步探索层面,效果还不明显。而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并培育科创竞赛获奖选手已成为众多高校目前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常用途径。显然,乐于接受创新创业平台的培养并能够在科技竞赛中获奖的学生(创新型大学生)较之普通大学生,理应有着较高的创新能力。揭示这些创新型大学生影响创新能力的因素,并将这些特质很好地“移植”到其他学生身上,将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创新型大学生,也称为创造型大学生,其核心素质包括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1],是否具有创造性人格是决定个体创造力大小的关键性因素,包括好奇心、想象力、挑战性和冒险性等,许多研究通过测试以上特质来评价个体创新倾向的大小。研究表明,自我效能对个体创新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工作中的积极情感对员工在组织中的创新行为有积极的正向影响[3];社会支持通过个体感知内在地位影响员工创新行为[4]。综上,本研究将从个体的创新倾向及其它影响创新倾向的因素例如心理资本、社会支持以及主观幸福感等多方面考察创新型大学生的特质与普通大学生的差异。因为这些差异都属于积极的心理品质,例如冒险性,挑战性,自我效能,乐观,坚韧等。因此,重视培养积极心态和探讨个人潜能的积极心理学的方法可以为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提供新的途径。本研究将针对创新型大学生和普通大学生的差异,提出积极心理学下的大学生创新倾向的培养策略。
1 研究方法
1.1 被试研究选取的调查对象是获得省级及以上科技竞赛奖的学生(获奖组)。对照组调查对象选取的是未参加过任何科技竞赛的学生(普通组)。随机抽取陕西省985、211、省属本科、高职和民办本科5类高校的学生共计500人,收回有效问卷47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5.8%.被试分布见表1.
1.2 研究工具
1.2.1 心理资本量表以张阔等人(2010)编制的《积极心理资本量表》为研究工具,量表共26个项目,包括自我效能、韧性、希望和乐观4个因子。量表采用1~7七级评分,各因子项目得分和即为因子得分,分数越高,表示被试的整项心理能力越强。该量表及各因子的 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881,0.681,0.827,0.812.
1.2.2 威廉斯创造力倾向量表该量表由林幸台和王木荣依据Williams编制的创造力组合测验而修订。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包括50个条目,采用3级评分制,可测冒险性、好奇性、想象力和挑战性等4项创造性特质,得分越高,说明创造力倾向越明显。4个维度和总创造力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539,0.712,0.694,0.623,0.871.
1.2.3 主观幸福感量表研究采用Diener等人(1985)编制的主观幸福感问卷,该问卷包括整体生活满意度(5个题项)、积极情感频率(6个题项)、消极情感频率(8个题项)3个分量表。量表采用7点计分方式。在本次问卷测试中3个分量表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频率、消极情感频率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816,0.859,0.845.
1.2.4 社会支持问卷研究采用肖水源(1986)编制,1990年重新修订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该问卷包括客观支持(3个题项)、主观支持(4个题项)和对支持的利用度(3个题项)共10道题,采用4级评分。在本研究中,问卷总体Cronbach’s α 系数为 0.957,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3个维度的 Cronbach’s α系数分别是 0.974,0.819,0.814.
1.3 施测过程研究将所有的问卷导入问卷星,再添加了一些被试人口统计学信息,做成电子问卷,学生利用手机端进行测试,自动生成结果。运用SPSS 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2 结果
2.1 获奖组和普通组在各量表上的差异
2.1.1 两组学生创造力各因子及影响因素的差异对获奖组和普通组在创造力各因子上的比较发现,两组学生在冒险性(p<0.05)、挑战性(p<0.001)及创造力总分(p<0.05)上差异显著。而在好奇性(p>0.05)和想象力(p>0.05)上差异不显著(见表2)。
2.1.2 两组学生主观幸福感各因子的差异
对获奖组和普通组在主观幸福感各因子上的比较发现,两组学生在生活满意度(p<0.001)、积极情感频率(p<0.05)两项因子上差异显著,而在消极情感频率上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3)。
以创新型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3维度(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频率和消极情感频率)为预测变量,以创造力总分为被预测变量,做多元回归分析(逐步法),最后进入方程的显著变量为积极情感频率,说明积极情感对创新能力产生显著正效应(p<0.05)(见表4)。
2.1.3 两组学生社会支持各因子的差异对获奖组和普通组的学生在社会支持各因子上的比较发现,两组学生在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和社会支持总分(p<0.05)上差异显著,而在客观支持上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5)。
以创新型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3维度(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和社会支持总分为预测变量,以创造力总分为被预测变量,做多元回归分析(逐步法),最后进入方程的显著变量是对支持的利用度,它对创新能力产生显著正效应(p<0.05)(见表6)。
2.1.4 两组学生心理资本各因子的差异对获奖组和普通组的学生在心理资本各因子上的比较发现,两组学生在自我效能、希望和乐观(p<0.001)3项因子上的得分差异显著,而在韧性因子上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7)。
以创新型大学生的心理资本的4维度(自我效能、韧性、希望和乐观)为预测变量,以创造力总分为被预测变量,做多元回归分析(逐步法),最后进入方程的显著变量有:乐观和自我效能对它们均产生显著正效应(p<0.05),见表8.
2.2 获奖组学生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
2.2.1 两组学生创造力各因子的差异对男生和女生在创造力各因子上的比较发现,差异均不显著(p>0.05)(见表9)。
2.2.2 专业差异
对不同专业学生创造力之间差异的多重比较表明,工科在挑战能力上优于文科和理科学生(p<0.001),工科学生的冒险性要显著高于理科学生(p<0.05),工科学生的创造力总分也明显高于文科学生(p<0.05),见表10.
2.2.3 学校类别差异
多重比较发现,211学校学生的挑战性要显著高于985和高职学校的学生(p<0.05),非常显著地高于省属本科学校的学生(p<0.001)。211学校学生的总的创造力水平显著高于高职学校学生(p<0.05),民办本科学校学生的创造力要高于高职学校(p<0.05),见表11.
2.2.4 年级差异
多重比较发现,在冒险性方面,大三和大四均显著高于大二(p<0.05)。想象力方面,大一均显著高于大二、大三和大四(p<0.05)。在挑战性方面,大一显著高于大二(p<0.05),大二显著低于大二和大四(p<0.05)。大四显著高于大三(p<0.05)。在总创造力方面,大一显著高于大二(p<0.05),大四显著高于大二(p<0.05),见表12.
3 讨 论
3.1 获奖学生的特征获奖学生乐于迎难而上。从上述结果中可以看出,获奖学生具有创新性成果,并不是他们在创新倾向的全部因子上均比普通学生高,而只在冒险性和挑战性上高于普通学生。“冒险”被解释为不顾危险从事某种活动。具有冒险精神的人更愿意接受严峻挑战,勇敢面对挫折、不畏艰险。在冒险性上得分高,表明受测者勇于面對失败批评,敢于创新,能在不确定情境下完成任务;低分者缺乏冒险性,因而创造力不足。人格中的冒险性推动着人们在不确定情境下勇于直前,只要冒险,才可能涉足无人知之境地,发现别人没有的东西,实现创新。我们往往忽视冒险精神。挑战作为动词是指激励自己主动与困难做斗争。可见,获奖组学生能够迎难而上,在困难和危险面前能够克服困难,这是他们胜出的原因。获奖学生以积极情感为主。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获奖组学生的积极情感更多,生活满意度更高,且这2项因子能够显著预测个体的高创造力,这和Amabile(2005)的研究相似,说明积极情感是影响创造力的重要因素。说明创造力高的个体在生活中积极情感更多、对生活的满意度更高,他们更为愉快、幸福、自豪和感恩。获奖学生对支持的利用度更强。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获奖组学生的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均显著高于普通学生,并且对支持的利用度能够显著预测高创造力。说明获奖组学生善于充分利用周围的支持资源,能够充分调动周围的有用资源,为我所用,帮助自己做出有利的举动。获奖学生更为乐观更为自信。从上可以看出,获奖学生对自己获胜更为自信、乐观,对未来充满希望。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和乐观能够显著预测高创造力。这与李颖、王振华和王卫征(2009)的研究发现的自我效能对个体创新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的结果相一致。总之,以上说明,获奖者善于迎难而上,更为自信、乐观、善于利用周围的支持条件。这些是他们创造力高的主要原因。
3.2 获奖学生的人口统计学变量特征获奖学生在创造力各维度和总创造力上不存在性别差异。也就是说大学应该同时注重男女生创新性的培养。工科学生的创造力水平更高,他们的挑战性优于文科和理科生,这可能和工科院校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相关。211学校学生的挑战性要显著高于985、高职和省属本科。211学生的总创造力水平高于高职。民办本科学生的创造力高于高职。在冒险性方面,大三和大四高于大二。在挑战性方面,大一高于大二,大四显著高于大三。在总创造力方面,大四显著高于大二。
4 培养大学生创新倾向的策略创新型大学生具有优于普通大学生的勇于挑战困难的意识,乐观自信,对周围的支持能够合理化利用这些特质。以下我们将借鉴积极心理学的方法提出培养普通大学生的上述特质。
4.1 榜样激励法俗语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激励法是用先进的榜样人物和典型模范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激励和影响受教育者并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理想和追求的一种方法[5]。在这里的典型人物和模范就是创新型大学生,他们身上拥有敢于冒险和挑战的特质,这也是他们更乐于选择困难任务从而获取成功的基础。围绕这2种特质,请获奖大学生讲述生活中他们是怎么选定目标的,是如何激励自己实现目标的,遇到困难和挫折又是如何应对的,如何有效利用周围的支持系统等。他们的言行和做法可能会感染普通大学生,从而引发他们去效仿,最终取得创新性突破。
4.2 乐观训练法乐观的人一般对结果的归因方式更为积极、采用问题中心的应对策略、经常努力增加自己体验到成功的机会[6]。因此,训练乐观心境的方法有:①归因和应对方式训练法。训练大学生将失败归因于外在的,暂时的,特殊的因素,而将成功归因于内在的、稳定的和普遍的因素,并且经常尝试这样做,形成习惯。同时,训练他们遇到问题致力于寻求解决问题的各种策略,而不是通过分心、转移、逃避和否认等消极策略,或者放弃努力,甚至彻底的否定自我等。②积极的暗示。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使人重新燃起信心,克服生活中的困难和险阻。每个人都会觉得面部带笑容的人都比较好接触,更容易使得自己变得开心,所以要时常提示自己时刻面带微笑。要给自己设置一条激励语。每天可以提醒自己,潜移默化的激励自己,其实语言不需要多复杂,简简单单能够加强心理作用即可,比如:我一定可以,我能行。若是通过激励自己使自己找回自信心,那后期成功的概率至少有一半。这样不断训练,就会慢慢使自己变得更加自信,对未来充满希望,也会促使自己采取更多的积极行动,为生活的目标而努力。
4.3 环境营造法创新型大学生对支持的利用度明显要高于普通学生,且该因素显著预测高创造力。那么想方设法营造可以利用的社会支持将是当务之急。首先,营造民主宽松的家庭教育环境。民主型的家庭教育能够提供更好地相互支持,鼓励孩子潜能的发挥。经常指导和告知学生家长,要让孩子在民主、轻松、和谐的环境中产生信任与依恋,在遇到困难时会寻求帮助,从而提高战胜挫折的信心。其次,建立良性的师生、同伴互助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带来活跃的气氛,学生有更多的积极情感体验;互助互学、和谐融洽的同学关系使学生心情愉悦,朝气蓬勃,易形成乐观、友爱、自信等积极心理品质。要加强师生沟通,多举办同学联谊互助活动。最后,培养积极心态,正确认识和悦纳自我[7]。对支持的利用度即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情况。有的同学可能只靠自己,不接受别人帮助。或者很少请求别人帮助,这都源于对自己的认识不足或心态消极。求助是强者的行为,善于利用周围的资源是智者的选择。因此应培养大学生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主动寻求家庭、学校、及至社会各届的支持与帮助来解决问题与困难,是提高创新倾向的一条有效途径。另外,我们还应根据上述人口统计学变量的研究结果,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倾向的培养。影响创新倾向的因素还很多,还需要我们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为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水平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教育,创造性学习[J].中国教育学刊,2000(01):5-8.
[2] 李 颖,王振华,王卫征.支持性人力资源实践、自我效能感与创新行为的关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29(10):478-480+490.
[3] Amabile T M,Barsade S G,Mueller J S,et al.Affect and creativity at work[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05,50(03):367-403.
[4] 肖 芳.社会支持对个体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雇佣关系视角[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
[5] 梁 惠,马 东,张松林.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培养大学生创造力[J].科教导刊,2010(11):160-161.
[6] 高志奎.乐观品质的价值及其培养的策略[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220-222.
[7] 龔 平.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社会支持对总体幸福感的影响及教育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 上一篇: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的研究
- 下一篇:新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调查研究